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行為模式,但也都想要改變某些行為模式,因為我們雖然一直做,但卻不喜歡它存在。 例如自己想要抽煙抽少一點,想要少花一點錢、想要做事動作快一點、或是多跟陌生人聊聊天、在課堂上活潑一點,我們想要多一些行為模式,更新自己的生活,但有時候嘗試新事情真的有些困難。
如果你覺得自己特別在意某個點,覺得這就是你的罩門,你一定會發現,就算你翻了很多書,找了很多答案,不一定對自己受用,你甚至會覺得那些科學家都騙人。 作為心理學的科學家,通常研究某個現象,透過收集資料來設計出某種能反映這個現象的量表,然後來推斷你的狀態。例如心理學家可能對你是不是一個常常分心的人,心理學家就會想辦法收集資料,來看看所謂的分心的人平常有哪些特徵,而在透過整理將這些特徵設計成問題或是其他形式的測量方法,再回頭用這個工具收集普遍大眾的分心狀態,然後知道大家的分心程度在哪裡,也可以在未來透過工具推斷你個人的分心程度。
但有時候科學會做的更多,某個心理學家可能推論分心更你的體能狀態有關,而他就會在測量分心程度時,同時測量你的體能狀態;但這時候有可能別的心理學家會認為分心不只是反映體能狀態,也有可能是反映你的性格,所以就會提出另外一種解釋分心的方式,來說明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尋找某種解釋的方式,是科學家常常做的事情,更是心理學家對心理與行為現象提出答案的過程,而對於科學家而言,透過實驗的方式,也就透過設立假設,然後再去找方法應證想法式常常進行的事情,科學家不會篤定哪一個解釋方式是正確的,但會透過試驗發現正確與否的方式去了解,那個心中的想法是不是就是符合現實。
那科學家的精神,到底對於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有什麼啟示呢?那種從錯誤中自我學習的運作模式,透過嘗試某個選項,觀察結果,然後再進行決策或調整的方式,也是常常使用在心理治療的技術之一。想像看看你是一個研究者,而你自己就是研究的對象,這是一項一個人的實驗,而你要進行的就是透過自我控制與操弄,去尋找到能改變自己行為與習慣的最佳選項。想當然你不會一次就成功,你會在選擇了第一項方法後,自我實驗看看自己行不行得通,如果行不通,你會換下一個選項,再試試看,或許運氣好你在是了兩三個選項後,就會找到答案,而你也可以篤定地對自己說,“我可是透過實驗方法,才知道這個模式對我行得通!”。
對自己進行自我實驗,有時候不如科學家般的嚴謹,但我們想要的是那種精神,那種在生活中可以嘗試、選擇、排除錯誤、客觀看待自己生活中的因果關係、以及願意去了解的精神。身為一個實驗者,你會開始觀察自己、記錄自己的生活資料、想辦法發掘自己行為模式、找到自己的基準線、也探索自己的上限。發展可以驗證的假設,尋找自己行為的因果關係,透過那些會直接影響自己的事物,介入與改善,然後欣然接受自我實驗後所帶來的成果。
想想看你的生活中有多科學地對待自己的心理。或許你會在這樣的嘗試中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好答案,而不一定要透過什麼樣的權威人士告知這一切。
-----------
by pinsoul +
(photo: Elizaveta Porodina'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