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y Nemko博士在他的blog中描述了一段自己的生活
我是一個悲傷的人,我想應該是跟遺傳有關吧!不論用什麼標準衡量,我的生活是很不錯的:我的職業、關係、健康、與金錢都不錯。但在我年輕的時候,就像我父親一樣,我是底子是一個悲傷的人,不是那種憂鬱,應該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輕鬱狀態;我生活中功能表現得很好,很少會感受到憂鬱般的烏雲罩頂,或是面對好事情發生時,沒有感覺,我依然可以很快樂。但我的預設模式就是一種輕微的悲傷,如果從10分到0分來表示憂鬱到快樂,0是憂鬱、10是快樂,我大概平均是3.5。我不像我的老婆,他的平均大概是8.5,但我總是在尋找方式去提升到5左右。而對我自己來說,工作是最好的方式,當我很有生產力時,我是很快樂的,大概會到7分左右,每當我看見個案、寫作或是主持節目時都很快樂。但當我寫一些自我反省的文章時,或許就比較沒有那麼強烈,而有些非工作的活動,可能可以讓我大概短暫到達5分的狀態。
- 好好吃頓吃飯。
- 跟自己的老婆在家看看電影。
- 抱抱自己的小狗。
- 聽聽那些厲害的古典音樂表演
想想看
不論是你否像我一樣常會陷入泥淖,花點時間想想看,適時麽樣的事情才能讓你從基準線中提升。你是否需要做的更多?或是否有什麼事情是我們過去會做的,可以讓我們重新振作的。
*****
如果你從這篇文章中的內容,用第一人稱換在自己身上,你會如何書寫呢?你是一個悲傷的人嗎?你用什麼標準衡量自己的生活,你的分數是多少,你怎麼讓自己稍微開心一點。你的基準線在哪,你的預設模式是什麼,你有如何讓自己從預設模式中移動。
參考文獻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how-do-life/201607/happiness-sad-people
-----------
by pinsoul+
(photo: Nate Hill'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