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政治、藝術與公民參與的三角習題:以藝術深入人心,喚起社會變革!

2016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今年單元規劃其實挺有趣的,尤其是「藝術反撲政治」這個單元。紀錄片、藝術與政治的結合,感覺非常微妙,畢竟目前在臺灣大部分的紀錄片,拍攝這樣的公民議題時,其實比較傾向紀錄衝突與文字部分,感覺比較少看見以藝術跟社會運動相關為出發點的紀錄片,而且與政治相關算是較為尖銳的議題,很好奇這單元如何用選片表達。

《藝術戰爭》記錄了2010年到2013年間於埃及發生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先後獲得2015年加拿大蒙特婁FIFA評審團獎、法國比亞里茨國際影音藝術節FIPA Telerama獎、日內瓦人權電影節 Gilda Vieira de Mello獎、華沙紀錄片影展國際特赦組織獎和評審團大獎等國際獎項肯定。其實在開始看《藝術戰爭》之前,對於阿拉伯之春運動不是很了解,不是很熟悉這樣的革命運動內容。

維基百科提到的是這樣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又稱「阿拉伯覺醒」、「阿拉伯起義」,是在2010年年底間,發生在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和其它地區的一些國家中,一系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議題的社會運動。運動浪潮隨後波及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等國。

《藝術戰爭》紀錄的主要是在埃及部分,一群革命青年他們利用在街頭塗鴉、創作以及音樂,去表達他們追求與其他民主國家擁有同樣的自由,以及阻止埃及發展成為宗教國家。

影片一開始就是影片中那群革命青年們,用歌聲唱出對於埃及時局的想法,影片也在他們的歌聲中結束。這部片音樂其實很吸引人,雖然他們唱的都不是我們所熟悉的語言,但並不影響欣賞這部紀錄片,從他們的歌聲可以聽出,他們仍舊對於革命充滿熱忱與希望。

我很喜歡其中有一位青年的談話,他認為革命不一定要倚靠暴力或者流血衝突的方式,去達到革命的目的,藝術同樣也是。他們在街道上所繪畫的塗鴉,就靜靜的在街道旁,沉默的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代表著他們的訴求。他們把武裝運動中那些罹難者,或者加害的警察們的模樣,畫在街道旁的圍牆上,時時刻刻提醒往來的群眾,這個政府對這些青年們做了什麼。

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街上衝突的部分。革命青年只是在身上穿了一件,寫有「God is busy. Can I help you?」就被一群兄弟會的群眾圍堵,謾罵他怎麼能穿有一件攻擊上帝的衣服,怎麼能夠用這樣的言語傷害上帝。青年不斷重複著,他有選擇穿什麼衣服的自由,就像他不會干涉那些攻擊他的群眾的信仰,他們也不應該批評他的想法。對於那些民眾來說,信仰已經根深蒂固。然而,如同片中那位女歌手所言,所有的信仰都不應該是強迫人去接受的,信仰應該是能夠讓人自然而然的信服,她希望她所信奉的信仰,是讓她打開心,心悅誠服地接受。

這部影片出色的地方,最主要還是影片中的主角。雖然他們與埃及大部分群體的思想與作為不同,但他們其實很有才華,又非常勇敢,所作所為是因為期盼埃及能變得更好。而且透過音樂表現的部分,整個影片節奏不似有些紀錄片,會顯得枯燥拖沓,影片節奏明快,而且因為配樂的關係,讓影片氛圍能夠維持在一定的高度。

然而《藝術戰爭》一片,還是有些稍微可惜之處。畢竟這部片拍攝的時間很長,為了影片的長度只有90分鐘,如何呈現這段時間阿拉伯之春的運動,剪輯的時候導演應該花了許多時間取捨,以至於最後剪輯其實畫面有些零散破碎,前後承接不太起來,著實可惜。

本片的配樂與音效,像是好萊塢常用手法,是一般台灣紀錄片少有的表達方式,加強了戲劇張力,也使觀眾能夠更被影片吸引。但片中許多暴動以及爭執的場景音效,如槍聲、爆炸與爭執的聲音,都是後製上去的,總覺得讓人對於真實性稍微質疑。

然而在短暫的慶典,歡呼總統穆希與兄弟會倒台之後,暴動卻仍舊不平息。影片最終來到像是一個埃及老城鎮,他們正舉辦著慶典,推著一艘艘美麗的船,相信乘上這樣的船,上帝就能將靈魂帶往美好的地方,因為能通往上帝所在地的靈魂,應該與地球上的人一樣多。

在搜尋有關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後續時,發現總統穆希與兄弟會,並沒有讓埃及換來自由與和平,如今的埃及以及北非大多數的國家,依舊在戰火紛紛的狀態,而那些革命青年,也還是身陷囹圄或者為了安危遠走他鄉。阿拉伯之春運動看來尚未為阿拉伯地區帶來春天,春天似乎還有點遠。

2016城市遊牧影展也會再度放映這部影片,執導本片的導演也會再次來台,不過片名改成《塗鴉與革命》,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再看看。

(阿拉伯之春的背景介紹)

--------

由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提供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脾氣那麼大嗎?

你是比較想要多一點錢,還是比較想要多一點時間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