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像過,或是你親身經歷過,被別人接觸,或是接觸別人是一件極度恐慌的事情嗎? 對於在社會互動上很容易產生大量焦慮的人來說,這種單純的社交經驗可能是一場災難,而你以為想交朋友是大家的天性,但對於極度社會焦慮的人來說,交朋友可不是一條好走的路。
在世界上社交焦慮的問題是相當普遍的,接近每五六個人可能就會有一個人在人生中的某段時間經驗這樣的恐慌與害怕。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社交恐懼,是來自於我們對於自己性格或所作所為,在別人的觀察之下,我們感到不自在,害怕被看見缺點,甚至被批評或被拒絕。當我們的缺陷很明顯存在時,或是被注意到時,我們會失去追求重要事物的勇氣,我們的腦海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勸阻,我們的身體也會讓自己感覺到,現在不是我該出現的時刻,而我們會表現的退縮,在社交互動的場景中講不出話,甚至講出些類似胡言亂語的話。
過去的科學研究認為我們之所以會在社交互動上感到如此強烈的害怕與焦慮,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焦慮的想法與感受,身體也不自主地過度強烈的表現情緒。但事實上在近幾年的研究中,發現對於這些社會焦慮的情況而言,其實大多數時候這些焦慮的反應是合理且正常的,但當焦慮嚴重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時,大多數是來自我們內心有一種態度,在面對這些正常的焦慮經驗時,我們感到不願意有這些經驗,我們也覺得自己會這樣是不對不正常的。因為不想要有這些焦慮經驗,所以我們會做出很多防禦措施,我們會少講話,別過度表現,想辦法退縮,減少自己產生感受的機會。我們也會過度地專注在某些事物上,讓自己減少與人接觸的機會,而因為我們不願意去面對這樣的經驗,所以我們也對會產生這樣經驗的情境不感興趣,甚至感到退縮。我們不喜歡笑、不喜歡表現開心,不喜歡與人清靜,因此在正面的情緒上我們表現不出來,對話也常常很空洞,只因為少點深入的接觸,就少點面對焦慮的機會。
另外一個社會焦慮的人會害怕的事情就是肢體接觸,避免接觸,某個層度也是避免與別人在非口語的互動上產生交流。但又因為社交互動中肢體接觸是相當平凡的,特別的親密關係之中,這也照成在關係的維護與建立上,我們處處受到焦慮的心情影響。
有時候各式各樣的接觸,是我們傳遞同理與支持的方式,而因為社會焦慮而與人疏離,也讓我們在接收這樣的同理與支持時產生不足或障礙,而也因為很少感受到支持,對於社交焦慮的人來說,對於支持與被接納,甚至親密感的渴望依然很強烈,這種內在的矛盾倒置我們渴望親密,但卻又因膽怯焦慮產生的不安,而疏離親密,而這之間的交互影響,導致了我們在焦慮下孤單與不安的生活。
而這在親密關係中,也常常是兩個人的矛盾,如果一方是焦慮不安的,但一方又是比較願意與人互動的,有一方就會想要透過自己的積極互動去影響那焦慮的一方,但這樣的追逐反而可能變成雙方痛苦的來源,而這樣雙方的協調與改變,確實需要我們花更多心力去思考如何面對。
對於焦慮不安的人來說,無法接受自己總是緊張兮兮,面對人時會心跳加速,講話講不好,其實才是我們糾結在焦慮的緣故,我們因為無法接受,而逃避,也因此持續的焦慮下去,也持續地逃避下去。
------
by pinsoul +
(photo: DFT'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