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總是追求完美的“邪惡”........!

我們內在對自己的批評有時候是毫不留情的,讓人感到虛弱的。這是一種聲音,跟自己不斷在說,“你做的沒有一件事情是對的”,今天你又把事情搞砸了。

大多數的我們都有一些不同版本的內在聲音。這些聲音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陪伴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的人際關係,有可能追殺我們直到凌晨兩點。這些聲音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促發我們內在批評的核心態度,其實就是我們認為事情要“完美”的信念,我們需要做的完美的心態。

完美是一種自己加諸的標準。每個人要的完美都不太一樣,有些人所認知的50%的努力,可能已經是別人100%的努力的。我們自己所定義完美的,只要我們沒有符合這個標準,我們內在的批評就會吸住自己的注意力,我們會專注在自己如何失敗,沈浸在這些看不起自己的心態之中。我們也會因此失去憐憫與愛護自己的心態。

內在的批評往往專注在那些我們沒有做的事情,或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內在的批評會一時看不見自己曾經完成的,會摧毀我們自己的好奇心,只因為我們覺得許多事情缺乏完美,而我們也因此無法看見自己到底從這些事情中學會了什麼。如果落入“我們應該有什麼”的循環心態的話,我們會看不見其他的觀點,我們也會阻擋了自己去原諒自己錯誤的能力。完美主義會讓我們失去懂得玩樂與冒險的感受,我們會因此不再敢投入這些。當我們對自己的批評火力全開時,我們自己創造的完美標準,甚至會因此逐步升高,甚至更本不可能達成。

心理學家Karen Horney曾經描寫過我們的自我包含,理想化的自我,與藐視的自我。他描述到我們對於要完美的需求,有一種毀滅的本質。有時候我們會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我們的錯覺以為這些目標是沒有問題的。而這個內在的部分我們稱為理想化的自我。但當目標因為我們訂得太高,而沒有達成時,我們就會走向一種不甘願的狀態,我們內在的批評就會開始運作,而這個部分的內心就可以稱為藐視自己的自我。

為了自己擺脫 完美主義的幽靈

但事實上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當我們沒有局限在自己所定義的完美中時,我們就能夠擁有自由去達成真誠的自我。我們能夠允許自己選擇的目標,是反映自己真實的面貌。我們可能投入追求目標的歷程之中,但也能夠在目標是否達成的狀態下有所調適。這樣的心理狀態,可以讓我們看見更多的選項,因為完美主義只能讓我們看見一個選擇,只會想要讓自己去吻合目標。不論你達到了目標,或是沒有,當我們能夠釋放自己追求完美的需求,我們就能夠在生活中找回自己的復原力。如果你想要對人生經驗到更多的彈性、自主性、自我接納。釋放自己的完美主義,我們才能從自己的經驗中成長,不會糾結在自己身上,而是渴望往前邁進。只要我們能夠與當下的狀態有所體悟,不再自我勉強,我們就能夠持續地往前看。

最後,回頭檢視一下自己最近的目標,如果你總是想要追求完美,而非好好去體驗這段追求目標歷程中的價值,提醒一下自己,釋放自己的完美主義,多去體驗那些生活中出現的各式變化,生活是多元的,有那些不是我們自己設定的那一面。

———————

pinsoul + 編譯

(photo:Atelier Olschinsky.'s work)

參考資料: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authentic-engagement/201508/the-sin-being-perfect

當面對生活困難時,你會選擇什麼方式去因應呢?

我們對“情緒”這件事情的寬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