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富有同理心、憐憫與愛的物種,所以當我們看見別人的痛苦與困難時,我們自然會感受到悲傷、擔憂、激動。
我們不僅無法避免任何生理上的痛苦,而因為我們生來自然而然就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當我們看見自己關心的人,受到威脅或是苦難,也就輕易地形成了無可避免的情緒性痛苦了。舉例來說,如果你聽到有人沒錢吃飯,只能餓著肚子過夜,或許你的心就會有些不捨;當面對別人碰到的災難,許多原先是冷靜的人,可能都會在內心掀起一陣憤怒與不安;或是說如果你的小朋友去了學校,打電話回來給你說,他在學校很孤單或是很慘,當然你一定會在內心擔心得不得了,甚至不安。
但我們的感同身受,有時候只是讓我們面對自己而已,而不代表我們看見了別人。我們或許只是不斷地對自己翻起過往的事情,在內心書寫自己覺得的憤怒、不斷反覆地焦慮、好像覺得這些都跟自己有責任似的。而這些我們自己創造的壓力與不安,反而造成那些正在面對苦難的人,更多額外附加的負擔與痛苦。而這些我們因為面對他人痛苦所產生的不安,不僅對真正面對痛苦的人毫無必要,更讓這些我們眼中的他人失去了被憐憫與關懷的機會。(因為我們面對別人的痛苦,一直在找痛苦的根源,一直想要幫別人做好決定,因為我們誤以為這樣做痛苦就會消失。“或許你可以問問自己在憤怒,不安下的建議是真的好建議嗎?”)
我們內心的焦躁不安與苛求,通常是希望事情發展可以更好一點。或許每個人都有經驗,當你想要跟別人說自己痛苦的經驗時,對方雖然也會感受到你的痛苦,但他們不容易繼續聽下去,而是轉而想要給你多一些建議,或是想要趕快告訴你事情沒那麼糟,沒什麼大不了,或是跳離這些對話,有時候甚至會責怪你怎麼常常自找苦吃胡思亂想呢?
換句話說,當別人無法平靜地面對你的痛苦,他們就很難用開放、憐憫、支持或是有幫助的方式來幫你面對這一切。所以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是不是當別人的痛苦發生時,我們因為無法平靜,而卻讓痛苦的處境中加諸了更多的責難與怪罪呢?讓痛苦產生更多痛苦呢?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要如何用開放、關懷、勇敢的方式去面對別人的痛苦,讓別人的處境真正地呈現在自己的心房上。我們要如何保持平衡、持平、平和去面對痛苦的現象呢?
該如何做呢?
+保持溫暖的心
讓別人的痛苦洗禮你自己吧!別一直想要抗拒。把心胸放開,找到自己內心的憐憫,然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內心由衷地期許對方不再受苦,而這些心境都將讓你能持續面對別人的痛苦。當我們被其他人接受時,對我們自己是無比的重要;所以當你對別人開放時,你樂意被影響,將是你能給別人最大的恩惠與禮物。
所以維持這種開放性,你也能因此影響自己的身體,讓我們稍加調整呼吸、穩定地去與別人同在,一起面對別人碰到的災難是很重要的。
我們很難隨意地移除別人的痛苦,所以我們也常常會覺得自己做不了什麼事情。但這沒什麼好責怪的,只要你的內心真誠地希望對方的痛苦可以過去,你不需要跟誰特別去證明這些內容,你知道自己內心的好的想法,然後對對方保持真誠地開放就好。(真誠地開放:意思是指我們對別人的痛苦,放開心胸,承認對方真正面對的痛苦,你願意被影響一下,你也願意一同陪伴直到痛苦稍加緩減。而非想要試圖調整、扭曲、批評或是檢討這些痛苦的本質)
+做自己能做的
Nkosi Johnson生於1989年,因為出生就感染HIV,所以12年後就走了。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在你已經習慣的、所身處的地方、你所擁有的基礎上,做你能夠做的”
做你能夠做的,然後知道自己已經做過了什麼,然後為自己帶來平靜。當然,面對自己的侷限、也是找回平靜的重要依據。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之一,就是你知道別人的痛苦與掙扎持續,但你也知道自己什麼都無法做,痛苦確實存在,但當我們想著說自己還能如何影響對方,開始想要給很多建議,想要想儘辦法影響一切時,痛苦不再只是原先的痛苦,而更加上了你的情緒,而痛苦中又更帶有更多痛苦了!
+看見事情的全貌
當別人的痛苦發生時,或許是因為疾病、紛爭、貧窮、憂鬱、壓力、災害、失戀、甚至是戰爭,痛苦是由許多部分所組成的(包含情緒、感官、想法等等),別人的痛苦往往相當複雜,是許多內心狀態糾結而生的。
當你能夠體認到這個事實,你也能冷靜下來。你或許依然關心對方,你依然可以做你能做的,但你看待這些痛苦,與痛苦的原因,將會看到真正的全貌,而非單一的想法之中。
當你能考量別人的痛苦,從對方整體的人生中去考量,去感受對方的過往與今日、去感受對方的世界、去感受對方生理上的現實,你也容易去讓自己的大腦停下反覆思考與躁動。當你能用正念(關注、覺察與不輕易批判的態度)的方式去面對別人的處境,讓自己維持在當下的處境,了解人生不僅僅關乎個人,我們內心的平和將有所成長。
———————
這裡想要說的是,當我們面對別人的災害與痛苦時,我們的預測、建議、警告、咎責、與怪罪,只是在痛苦之上再加上痛苦,或許不是生理上的痛苦、但絕對會是心理上的痛苦。
我們的開放心態,才能讓對方在痛苦中受到支持,即便生理上痛苦,但心理上獲得平和。
———————
pinsoul + 編譯
(photo: photographie à haute vitesse)
參考資料:Rick Hanson, Ph.D., is a psychologist, a Senior Fellow of the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 at UC Berke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