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過去的暢銷書叫做:愛的五種語言(The 5 Love Languages)(台灣翻譯成:愛之語 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是一本適合普羅大眾的書籍,但對於亞洲人來說,這裡所謂愛的語言似乎有一種變形。
1) 肯定的語彙 = 長篇大論
有時候小朋友需要我們真實地讚美他們本人。他們需要我們賦予權力,去信任自己的天性。反過來,許多亞洲家庭的父母常常單純地對小孩說教,把孩子當成一個不完整或還沒獨立的個體。
2) 有品質的時間 = 沒時間玩,你應該去寫作業了
在許多傳統的亞洲家庭裡,玩樂常常沒有真實的存在。父母總是忙於工作,試著賺更多錢。有時候沒有所謂的休閒時間去玩樂,並不像那些西方白人的家庭,好像常常在滑雪、爬山、露營之類的。
3) 肢體接觸 = 你才考60分? 小心我扁你
擁抱、親吻、或是任何肢體上的情感表露都是很罕見的。或許每個人都只有模糊的記憶,自己的父母曾經牽過自己的手。但要看到父母間親嘴之類的倒是很少見。這樣也導致了,大多數的亞洲爸媽好像禁止自己對小朋友展現過多的肢體情感表露。
4) 主動去服務的行動 = 你吃飽沒? 來,把這些吃光
這個愛的語言,是反映了多數亞洲家庭的父母常常過度忽略別人的需求。他們如果有餵你吃飯,幫你穿好衣服,幫你把帽子戴好,他們就相信自己把事情做好了。亞洲的父母比較少去給予心理或是情緒上的滋養,常常輕視或是批評那些過度給小朋友時間與注意力的做法。
5) 禮物 = 我幫你繳學費了,還買東西給你吃。都這樣了,你還想要什麼?(語氣上揚)
在多數亞洲的文化中,給禮物常常很重要。如果別人給你錢,幫你買東西,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很照顧你了。他們會覺得只要透過物質的滿足,就可以閃躲情感上的糾纏,不太會覺得你還需要被同理,或是需要時間去了解你的觀點。
這其實是Sam Louie一段反諷的文字,但是不是也讓我們看到自己父母的本性呢? 當然不是每個父母都像上述的內容一樣,而上述的內容也沒有什麼對或錯,或許只是想凸顯那種文化上的差異,以及價值觀深處的那種不一樣,或許當你總覺得父母為什麼不了解你的心時,他們的所作所為肯定有愛,但應該說:只是他們愛的語言,裡面的語用學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上述的內容有多少跟你的父母一樣呢?
—————————
pinsoul + 編譯
(photo:Ania Waluda et Michal Zawer‘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