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ouis Faurer.
在佛洛伊德( Freud, 著名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的創始者)的精神的結構理論之中,他把道德(Morality)歸咎於我們超我(superego)的運作,而超我也是他最後描繪的心智空間。而上面所說的結構理論精細地描繪三個相互聯結的區塊,包含:‹本我›(id, 我們的動物性本能)、‹自我›(ego, 個人的防衛機制,考量現實的推理能力)、以及 所謂的‹超我›(superego, 對於良知與罪惡的感受)。而所謂的‹超我›則是他最後一段時間,用來描述個人精神心智健康與道德行動關係間的重要概念。
而佛洛伊德對道德的想法深深地受到他那個時代的生活與社會氛圍影響。‹超我›被認為是透過我們個人,把自己生活中權威的形象內化到自己的腦海中所發展出來的,而這些權威的形象,包含我們的父母、或是生活中在社會上管理你的人(例如、老師、警察、甚至是宗教人士)。而佛洛伊德自己是這樣描述的:⎡當我們還是小朋友的時候,我們認識了那些比較高大的人,我們會尊敬他也會恐懼他;而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會把他們的形象放在腦海中成為自己的一部份。⎦(The Ego and the Id, Sigmund Freud, 1923)
而在這裡面,恐懼是一個關鍵的情緒。但是什麼樣的道德準則會觸發我們的恐懼,讓我們感受到威脅呢? 對於佛洛伊德來說,這些恐懼的來源是 懲罰、而用他的話語特別指的是對⎡閹割⎦的害怕。
在早期的維多利亞歐洲社會,充斥著父親的權威形象,父親通常代表著:喜歡懲罰人的、冷酷無情的、總是身著盔甲防禦家園的(Freud, Women and Morality: The Psychology of Good and Evil, Eli Sagan, 1988)。而當時對於自慰是會被懲罰的,會被視為一種自我虐待的行為,如果被抓到,會在家裡狠狠地用竹條鞭打、或是用在學校也會挨揍。
所以為了能夠融入這些父母形象所傳輸的價值觀,超我就這樣遵循著我們文化中的道德指令而誕生了。在剛開始,小朋友會毫不保留地吸收這些社會上的價值觀,對於事情的對錯卻不一定那麼清楚,只知道這不符合社會標準而已。所以換句話說,小朋友不僅僅內化了這些社會規範,也內化了很多在社會上不好的意識形態,例如歧視性別、或是其他族群。
在文學上的描述中,例如在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中,主人翁就同時吸收內化了他居住的社區所擁有的偏見、那些對黑奴的偏見、同時內心也渴望可以保護他摯愛的朋友,避免他被懲罰。在那時候的黑奴社會中,所謂的超我對於奴隸這件事是看做合理合法的(當然跟現在差很多)。
另外上述書籍的作者也提到,他之前專訪的納粹醫師,這名醫師曾經說過⎡如果不管那些對人的生命的保護,我會希望能夠移除那些在生病的身體中帶給我們損害的病灶,而猶太人就是那些危害人類的病灶⎦。對他來說,他跟一般的醫師一樣都渴望拯救生命,但奇怪的是一個象徵照顧與療癒的形象,怎麼會想要摧毀別人呢? 在二戰那時候的大屠殺,沒有這些醫生的專業協助,是不可能造成巨大的傷害的。這也顯示了我們的超我,是有可能把那些病態的想法注入在自己腦海中的。那些集體的理念,共同組成我們社會的價值觀,是有可能是病態的或是有問題的。
而事實上,‹超我› 被認為是我們心智中的道德中樞,也可以是表現得非常不道德的。而這也是佛洛伊德對於道德描述上的缺陷,因為後來他並沒有發展出,有關於強調德性與愛的‹超我›的觀點。而這也可能是源自於他比較缺乏近距離地去觀察母親與孩子間的關係,是如何演變出往後道德的基礎的。而真實的道德感,並非僅是來自於他所謂的害怕閹割,或是懼怕懲罰帶來的威脅,那種可以稱為 ”對侵略者認同“ 的心理歷程所形塑出來,也就是小朋友會承受或複製那些,在他們的親密關係中跟照顧者有關的敵意行為(例如懲罰或是威脅)。
而真實的道德感,往往不是來自於外在的要求,而是內在的特性。那些特質如,仁慈、同理、友愛、憐憫,不需要我們透過鞭打與管教才能學會。這些特質根基於嬰兒與照顧者間的關係,這也是佛洛伊德沒有看見的。這些照顧的關係在我們生命的早期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一種母親與小孩間餵養的關係,小朋友不僅僅是接收到來自母親的乳汁而已,也同時獲得來自母親的甜蜜(Cherishment: A Psychology of the Heart, Faith Bethelard and Elisabeth Young-Bruehl, 2000)。這是一種全然付出的關係,而不是互惠的,因為我們不會看到小嬰兒也回頭想要餵食自己的媽媽!
愛慾 是一種我們對於接受到的愛,想要回報的欲望。
我們都有一種來自本能的情感,去認同那些照顧我們養育我們的人,也希望提供那些他們曾經提供給我們的。而良知就是這一種情感(一種相互友善回報的心境),一種對別人的甜蜜感受,而也些情感也是我們道德的本質,所有社會進步的根源 (The Still Small Voice: Psychoanalytic Reflections on Guilt and Conscience (link is external), Donald Carveth, 2013)。
—————————
建立規範,獎賞與懲罰 只是道德的一種過程而已,對我們來說那些願意帶給對方“甜蜜”的友好心情,才是道德的根源。因此我們不會說你很守規矩,凡是遵守SOP,是一個有道德的人,而是你願意用自己的時間與生命,友善對人、讓別人更好,才是有道德的人。而這樣的說法您認同嗎?
——————————————————————
pinsoul + 編譯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the-me-in-we/201309/the-origins-mor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