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站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特別在年輕族群裡更是如此,大多數的世代都可以從這樣的網站獲得好處,讓我們可以透過線上更連結朋友,或是同事。但社群網站也有陰暗的一面,而且特別對那些生活中比較少經歷惡意訊息的人更是如此。網路上的霸凌可以影響任何年齡的人,而年輕人受到影響的最深。網路霸凌現階段是我們生活中最真實,最廣泛的健康與安全威脅來源之一,特別對我們的年輕族群來說更是如此。
從某些角度來說,現今的年輕人可能覺得網路霸凌很常見。在一份研究中顯示,大約91%的網路霸凌都與人際關係有關,例如分手、嫉妒、不容異己、成群對罵之類的。這些都類似典型的青少年互動間的緊張氣氛,差別在網路上的環境比較沒有立即衝突的危險。跟傳統的霸凌相比,線上環境的霸凌更為立即、傳播更廣、延續的效果更久,而網路上霸凌是可以持續24小時的。因為網路上霸凌的訊息可以不斷透過別人散播,持續維持在網上,因此霸凌可以高度地被維持下來,不需要彼此認識也不需要面對面才能傳遞,因此網路霸凌的強度遠遠比傳統霸凌所造成的後果來得嚴重。
雖然網路霸凌包含任何型態的電子化的霸凌,例如騷擾的訊息、聊天室的互動、電子郵件、通訊軟體或是線上電話等各種形態,但社群網站的霸凌是特別隱密的:因為社群網站的環境可能強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創造一種加害者可以匿名的機會,而這些霸凌的舉動也可以透過網站永遠留存。
那現在透過社群網站的霸凌到底有多常見呢?在一片回顧性的研究中顯示,過去36份調查中,網路霸凌大約23%是透過社群網站進行,而不同研究的比例從7%到74%之間,有5-11%的個體宣稱自己是受害者,或是加害者。一般常見的霸凌出現的社群媒體平台,以臉書(4%-20%),通訊軟體 (26%)與部落格 (5%)為主。
取綽號或是騷擾,散播八卦或流言,散播照片是最常見的網路霸凌行為。而最讓人受傷或是難受的狀況,以照片或是影音為主,而這些照片或是影音都可能是自己被要求或是受迫時拍下的。
而在性別上也有明顯的霸凌行為的差異:女孩們通常會收到批評自己受不受歡迎或是外表的訊息,或是自己被排擠或是孤立在線上的環境之中;而男孩們通常比較常在網路上霸凌別人,多數是以直接的方式霸凌,通常霸凌的對象是自己約會的對象,女孩比較少當加害者,而男性比較常成為加害者。
在大多數主要的討論,都著重在網路霸凌的動機上,根據霸凌與非霸凌者的的報告,背後的動機可能包含,缺乏信心,或是渴望讓自己感覺比較好一點,可望去控制別人,尋找娛樂或是報復的機會等。大多數的情況被害人都認識加害人,當然有些霸凌可能是來自於不認識的人,大約比例在10%到21%。
成年人通常比較不會經歷這些事情,也比較難去理解年輕人在網路上碰到的狀況,特別是那些缺乏科技使用能力或理解網路環境的成年人。受害者通常會告訴朋友,再來才是其他成年人(家長:20%左右),而少數的人不會告訴任何人 (24%)。而一個最常見的場景是,年輕人通常會對於是否告訴父母感到猶疑,因為害怕網路霸凌的事件導致自己無法再使用網路。而研究也發現,青少年通常缺乏覺察或是信心去處理如何面對網路霸凌,因此努力透過教育來提升,我們如何面對網路霸凌,該告訴誰,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專注提升受害者或是旁觀者處理這些事情的能力。
社群媒介或網站平台,在過去十年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風景,僅僅六年前,青少年的研究者就發現網路無邊界無調律的特性,從那個時候開始,許多人就致力於提升網路行為的合法化與合理性,以至於可以保護年輕人在使用網路時,避免網路霸凌的發生。現在看來,我們的網路世界,並僅僅是真實世界的縮影,而它可能一個更巨大,更特殊的空間,而對於我們的行為產生更不一樣的效果,也因為如此我們需要更回頭嚴肅面對這個越來越佔據我們生活的“世界”。
--------
pinsoul + 編譯
(photo: Tiny Arcade'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mind-change/201512/the-internet-has-changed-bullying-the-w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