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文化中,我們都專注在如何進步與通往可行的未來,但為什麼每個人又都會想要花時間在那哀愁與思念過去呢?我們的懷舊情懷有時候惡名昭彰,常常很不良地讓我們的腦海中佔據過去,抑制我們能夠欣賞當下、現實地問題解決,然後往前邁進。在實徵研究中,我們的懷舊之情也有不一樣的面貌,也可以是我們健康的心理經驗。
如果要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某個時刻,我們不僅不會期待這樣的事情,而這也不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任何意義。因為任何當下的時刻,在我們經驗的同時一定是奠基在過去累積的人生中的經驗,此時此刻才有特別的意義。父母看見自己的兒女大學畢業、或是贏得比賽,當下的經驗可能交雜著對過去歡樂、掙扎、里程碑、障礙,讚賞、焦慮與愛等等的經驗。而這個時刻的成就之所以意義豐富,也是因為我們過往所付出的所致。所以過去的力量,不是為了讓我們困在過去的事宜,無法往前,而是讓五們能夠有能量繼續前行,邁向未知的未來。
在現今快速變遷的社會與科技狀況,懷舊激勵我們去重溫過去的經驗,提醒我們自己真實的自我。在一連串社會與個人的變遷之中,懷舊可以作為一個提醒,提醒我們自己那些持續維持的事物是什麼,我們想法的來源是什麼、行動與感受是如何隨著時間維持或改變的。透過我們持續與過往自己比較舊的那一部份維持關係,我們可以衡量自己的發展,持續地對自己感到一種連續性。懷舊讓我們能夠造訪那過往的自我,但不困在理念。特別在困難的時刻,重新與過往的自我連結可以保存我們的舒適與安全的感受,維持那我們過去曾經擁有的感覺。
回顧過往幫助我們重新發現人是如何變成今天如此的。父母、教練、朋友、同事、甚至宗教與社會上的模範,這些都可能是過往影響我們、不論好壞,持續讓我們變成現今的人的,而我們都是都過某一部份與別人的關係,持續定義自我的。
美國小說家霍桑觀察許多危機的能夠帶來最大的安慰,來自於所有事情都是短暫的,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任何事情不會過去。懷舊的心情可以讓我們看見更多事情,幫助我們保持觀點。研究發現,當我們懷舊時,我們會增強自己的社交連結,幫助自己調整自己的情緒。但會不會躲藏在過去反而讓我們無法面對當下的問題呢?研究發現在有壓力的時刻,容易懷舊的人往往會比較能夠用理解的方式因應,然後釋放自己的情緒,也比較會尋找情緒的支持。他們不僅會因為接收到別人的安慰的到安慰,同時也可以投入直接的問題解決。研究發現懷舊的人似乎也會比較能夠專注去思考,形成策略,然後透過行動來改善處境。在脫離我們控制的場合,懷舊的人比較能夠正面的評價事情,透過經驗學習。與我們過去對於懷舊之情的負面刻板印象,認為懷舊的人似乎是種逃避的人,常常陷入那些過往理想化的狀況之中,懷舊的人不代表就會常用不好的因應策略去面對壓力,如否認、逃避與自我責怪,或是藥物賴用等。懷舊的人也不是只會活在過去或是只是在過往中尋找幻想。而是當我們造訪自己的過去,可以發現力量與洞見,才能夠讓我們克服逆境,然後持續向前。
想想看,我們對於過去的回顧是如何幫助自己面對現在的呢?研究認為我們兒時的經驗,是我們自己如何學習到因應壓力與挑戰情境的基礎,當小朋友看著父母如何在短時間處理財務問題,如何幫助不幸的人,如何關注老人家或是有需求的朋友時,也是學習自己如何因應的過程。童年時健康的關係可以促進我們真誠的分享自己或是尋求意見與協助,因為當我們被別人所孕育的時候,我們也才知道如何去撫育別人。當有困難的事件發生時,我們要有勇去與自信去堅持克服逆境,需要我們有好而且支持的過往經驗。童年時懂得面對孤獨,享受平靜的時光,能單獨面對自然環境,也能帶給我們反思、懂得去計畫,或在行動前評量自己,更能去欣賞或理解自己經驗所帶來的意義,然後發覺自己到底是誰,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童年時的無知可以保護我們去面對現實的殘酷,許多人在困難的時刻,透過回想過去的快樂時光,找到自己生命中的陽光。我們對於歡樂的回憶讓許多人,在面對充滿壓力的時刻,那些綁架我們盼望與快樂的時刻,我們能夠再透過回頭搜尋自己過往的歡愉與意義而持續堅強面對現實。
--------
pinsoul + 編譯
(photo: Manu Fauque'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longing-nostalgia/201511/looking-our-past-escapism-or-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