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onesian artist Elicia Elidanto 's work
當有人說:⎡你真的很自私!⎦,毫無疑問的這是對你的批評。這個傳遞給你的訊息很明確:你花太多注意力在自己想要的、需要的,或是個人的福利上,卻忽略去關注別人的。自私的行為常常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一個好人會先在腦海種想到別人,願意付出比得到的多,不會問這個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是問你自己為國家做了什麼!
根據一些心理學專家的見解,自私行為不僅僅是不道德的,也會對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福祉帶來壞處。例如,知名的正向心理學家Sonja Lyubomirsky寫過一篇文章,就在談許多研究支持一個諺語: 如果你想要這一生快樂,那就去幫助別人吧!
然而,如果看了夠多的自助書籍,你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觀點都要你先為自己著想,而這樣的論點是不是看起來跟上面講的自私的不好有所矛盾呢?! 當我們在談自我照顧時,指得是你把自己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福祉放在優先順位上,讓自己投入更好的飲食習慣、運動、睡眠、懂得放鬆、讓自己能夠享受的活動上。而擁護自我照顧的人,喜歡指出如果你不先照顧好自己,你也沒有餘力去照顧身邊的人。就像坐飛機時,機長告訴乘客,如果你在旅途中,小孩或是任何身邊的人需要協助,先確保自己的氧氣面罩已經帶好,然後再去協助其他人。
不過,自私(就是先想到自己)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當你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時,你需要考量的是:對什麼而言? 所以更進一步的深入問法是,“誰能夠因為我的自私而獲的好處?”。
而這個問題簡單版本的答案(但也是錯誤的),是當我表現得很自私時,總是對我比較好,但對別人卻不好。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帶給別人的不好後果。但這種狀態大多數的例子都是一些類似的犯罪行為,例如騷擾、偷竊、詐欺等。 Harry Browne認為利用暴力帶來的威脅,去從別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或是別人原本不想要給你的,這是一種單邊的交換。 Steven Covey稱這種,全贏全輸的交換是一個人得到了,而另一個人就有所損失了。而生活中也有很多非犯罪類型的全贏全輸的交換,最常見的就是情緒上的操弄。如果我想要逼你去做某些事情你不想做的,我會想辦法讓你感到有罪惡感,或是用後謾罵、讓你不開心的方式逼你去做,最終我會獲得自己想要的,但你卻必須付出代價。
但這種單邊的,或是全贏全輸的交換並非總是會對自己最有利的,因為它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後果,勝過我們可以得到的短暫利益。顯而易見就是,犯罪的行為最終會使我們犯法而受到牢獄之災。但就算單單是情感上的操弄也可能帶給我們長遠且災難性的後果。想想看如果你讓身邊的人,變得很不甘願跟你合作了,他們甚至可能對你尋求報復,或是寄望未來有更有權力的人能夠報復你,那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有些人投入在情緒上的操控,雖然得到他們想要的,卻也發展了“自己不是一個可以相處互動的人” 的風評,未來也就越來越多人會逃離與避開他們。名聲不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因為我們的幸福不可能是我們孤獨一人地去達成,如果我們孤立於這個社會更是不可能達到。想要快樂,我們需要與別人有所連結,形成與我們喜歡、愛的、尊重的人之間的網絡,如果我們希望有這種網絡,我們需要公平的對待每個人。
這種總是用單邊的交換作為自私的手段的人,是一種不好/壞的自私,因為這些行為不僅對自己不好,也讓身邊的人受害,因為自私的人而被利用殆盡。
中性的自私
另一種自私,稱為“中性的自私”。中性的自私則是,你在尋找自己的福祉時,避免直接或是可能地去牽涉到其他人。例如我願意花五分鐘去刷牙,就可以避免牙齒的疾病,而這種嘗試就是一種中性的自私。例如我每天早上,花10 冥想,讓自己在接下來的時間更能專注,這也是一種不牽涉到其他人的中性自私。(因為我們願意花一些時間在自己身上。)
有許多人可能會覺得真的有所謂的中性的自私行為嗎?有些人會說,如果你利用自己冥想或是刷牙的時間,來幫助那些可憐的人,不是才對。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所以許多我們為了讓自己獲得利益的行為,或許會讓剝奪我們幫助別人的時間,但,這就像自我照顧的社會趨勢所指出的一樣,我們如果不先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要如何真正的協助別人呢?照顧自己讓我們可以到達比較好的位置,讓我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幫助別人。因此我們可以持續地相信一些自私的行為其實是中性的;這些行為不會立即的幫助到別人,但也不會立即的傷害到別人。或許它讓我們少了許多時間去直接的幫助別人,但這些行為可以讓我們進到更好的狀態與條件中去幫助別人。
好的自私
但除了壞的自私與中性的自私外,另外也有一種 “好的自私” 。這種自私可以同時讓我們自己與別人得利。Harry Browne稱這種自私為雙向的交換,透過雙方願意交流比起樂意交流的部分,以至於讓彼此獲得彼此想要的東西。因為雙方的人都可以獲得一些自己想要的,Covey稱這種交換為“雙贏的交換”。
最簡單的雙向交流的例子就是以物易物。我把我的一張CD拿去跟別人交換我想要聽但一直還沒機會買的CD,不僅僅得到我想要的,也讓對方可以得到她想要的。當然當代的經濟交流,我們不會直接地交換貨物與服務,我們可能利用錢作為中介物去進行雙向的交流。
但雙向的交流比單純在經濟上交換貨物或服務來的複雜。當我們跟想要跟別人一起做些事情時,因為我們喜歡兩個人一起合作的感覺,而這就是雙向的交流。如果你想要跟朋友去看電影,你“交換”自己的時間、笑容、與對話,而對方也同要給你這些內容(同樣的情況可以類推到打籃球、性愛、看戲劇表演、與上課等)。所以有許多的活動,都需要我們跟其他人一同參與,因為這些夥伴們在一起參與一個活動,事實上讓我們同時獲得一件有價值,我們覺得值得的事情發生。這些活動的都是雙向的交流,而這些都是好的自私的形態,因為我們彼此間的互動對我們雙方都有好處。
反思
當我們要反思這三種不同的自私時,可以告訴自己,如果你想要極大化自己的幸福(這是每個人都想要的),你或許會想要逃避壞的自私(因為長遠來看對我們的福祉並不好)、然後更樂意去選擇中性或好的自私。
有時候我們需要跳脫只聽到兩種選擇的聲音?:就是要不然就是自私自利,或是要不然就是以別人為優先?
那些批判自私的人都只想到壞的自私,卻很急得要我們為別人而活,但事實上他們的原意應該是為了其他人也能為我們自己帶來好處與收獲。所以很多人總是說我們不為別人想,其實他們的用意是好的,但只是混淆了這個議題的本質,以至於非黑即白的看待自不自私的問題。
當然也有其他的原因:就是許多社群需要更多人投入自己理想中的事業,他們不希望付出資源,所以就希望用犧牲與奉獻的名義,來鼓吹大家以別人為優先,但這也需要我們多深入反思看看。
但無論如何,
事實上有第三條路可以走,那就是為自己與別人打造雙贏的局面。我們都需要發揮創意一下,要怎麼做才能夠讓我獲利了,別人也獲利了。
————————
pinsoul + 編譯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cui-bono/201501/good-neutral-and-bad-selfishness